維修小家電,修復地球也修補人心!
「小家電維修所」創立於2016年,由一群有正職工作但對維修有熱情的人們組成。透過每月舉辦維修活動,協助民眾醫治原本要被丟棄的小家電。
至今舉辦超過100場活動,維修上千件小家電,每年除了在固定的維修據點—台北萬華一碼村,還會全台巡迴舉辦義診,希望擴散經驗,促成更多在地社群加入維修行列。
小家電便宜、易取得,所以往往壞掉就直接被丟棄,但卻常常只需稍作檢修、簡單更換零件就有機會重獲新生。我們希望透過維修,推廣惜物精神、倡導責任消費,並傳達生活中的微小行動就能對循環經濟、淨零排放議題做出貢獻。
維修就像看醫生,需要聽診器、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
人生病要看醫生,家電也是。
送修過程如同帶家電去看醫生,需要先透過網路掛號,讓醫院瞭解要醫治的是哪種家電、品牌與問題。維修活動當天,民眾帶著家電到櫃台報到,經過簡單諮詢後分給不同的主治醫生,最熱門的是風扇科、電鍋科門診等。醫生會使用聽診器(電表)判斷哪個零件有問題,使用螺絲起子、尖嘴鉗等手術工具來解剖家電、替換零件。
有時候現場沒有零件修復,醫生會開處方籤,提供維修指示,請民眾自行到電子材料行購買零件。無法醫治好的家電,則有機會成為大體老師,提供未來教學說明使用,或是將可用的零件,做器官捐贈給下一位有緣人,延續另外一段生命。
70%小家電都修的好,30%甚至沒有壞
我們可以維修的項目包含電風扇、電鍋、吹風機…等小家電,但是電視、冰箱和冷氣等大型家電,以及電腦和手機等資訊物品沒有維修。原因是這些項目都有專門的維修店家,但小家電往往因為價格的關係而不受到青睞,因此我們專治一些別人放棄治療的「家電孤兒」。
根據我們的經驗,70%小家電都能夠修復,其中甚至有30%根本沒壞,可能只是用到故障的燈泡、沒電的電池,或是操作不當。例如有次我們收到濾網未拆封的除濕機,物主反應無法除溼,沒辦法進氣當然除不了水。
當生活步調越來越快,我們習慣用最快速的方式解決問題—東西壞了買新的比較快!漸漸地,我們忘記了還可以修理。事實上,有些維修不需要超級專業的技術,只需要多一點觀察與好奇心,就能在家裡修復。
人人都能治病,最小的家電醫生才國一
維修不分男女,在小家電維修所團隊裡,男女比例相當,而且女生往往更加細心,修好的機率反而更高。
維修也不分年齡,團隊中年紀最小的是目前就讀國一的晟祐,他是電鍋科主治醫生,若民眾攜帶電鍋來修理,往往會到他手上,有時會看到滿頭白髮的長輩,全神貫注看著他醫治電器。
晟祐媽媽說:「維修可以讓小朋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從課本上學不來的。」所以她非常支持小孩參與這樣的活動。
邁向淨零排放,維修可以帶來多元的減碳貢獻
維修可以減少廢棄物產生,連帶減少處理廢棄物如焚化、掩埋所造成的碳排。
此外,小家電若沒有定期清潔保養,往往會積滿灰塵,導致運轉效率變差。相反地,若有定期清潔保養,例如電風扇軸心、除溼機濾網,可以減少 10% 能耗,不但節能減碳,還能省下荷包。
更重要的是,以維修取代購買,等於減少了製造新產品所產生的碳排。例如台灣每年有 15 萬台廢電風扇,以 70% 的修復率計算,每年可以減少超過 10 萬台電風扇的碳排,帶來巨幅的減碳貢獻。
維修取代拋棄,修理物品也修補人心!
維修的過程伴隨人與人的交流,若深入瞭解會發現每個物品都有故事,例如孫女的電子琴、有媽媽味道的電鍋、陪伴走遍世界旅行的吹風機,而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父親的電風扇。
有位父親,每年夏天前都會細心地清潔電風扇,確保家人能在炎熱的日子裡感受到涼爽和舒適。然而,有一天父親離開了,電風扇也突然停止運轉。女兒帶著電風扇來維修,看著一位和父親年紀相仿的志工耐心地拆開檢查。當電風扇再次轉動的那一刻,我們的眼淚都不禁湧了出來。
此時,維修的價值早已超越了物品本身,每一次的修復與保養,都是在延續珍貴的回憶,可能是親情、愛情、友情,或只是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卻又深刻影響我們的片段。
維修的價值,不僅在於延長物品的壽命,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情感與回憶。每一次修復,都是一次與過去的對話,一次對未來的希望。讓我們學會了珍惜和感恩,這些點滴,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