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在城市中的綠色寶藏——與自然共生的寶藏巖文化村
寶藏巖聚落臨萬盛溪畔、逐公館區西南側的小觀音山坡而建,因山中一座名為寶藏巖觀音寺而得名。日治時期寶藏巖地區設立了高射炮,因此興建了地下碉堡並有部隊進駐,山腳下也興建了淨水場,臺北從此有了現代化的自來水供水系統,也就是今天的自來水園區。國民政府來臺後,寶藏巖附近的軍事管制區有許多撤退的軍人,因無處居住,所以就在此自行建屋,逐漸成了聚落。解嚴後由於軍事管制的取消,寶藏巖聚落人口開始快速增加,雖緊鄰熱鬧繁華的公館商圈區,但卻自成一個世界,意外的保留住這片豐富生態。
時光荏苒 從更新到再生
1991年,臺北市政府為了整頓市容和水利維持等原因,計畫執行寶藏巖地區規劃案,由於當初依山而建的房子多屬未經合法程序而成的違章建築,寶藏巖也因此面臨全部拆遷的命運,在經過居民、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和多次協商後,除了約200戶中的38戶臨水區住宅被拆除外,其他聚落的原始樣貌得以被保存,部分居民也選擇接受遷出安置。2009年寶藏巖共生聚落啟用,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串起各群體彼此交流,並持續有機發展中。
寶村柑仔店 找回兒時回憶
歷經多年的抗爭,仍有部分居民選擇原地居住,然而生活型態已與過去大不相同。經過幾年的調整與磨合後,也逐漸長出另一種獨特的生活模樣。2015年,在台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及第二代居民回流經營聚落的努力下,「寶村柑仔店」溫馨開幕了!這個居民期待很久的柑仔店,除了滿足在地需求,也常常扮演著社區中的「互助中心」及「街坊消息傳遞」功能 。
「寶村柑仔店」開張後,似乎也重燃起寶藏巖的生命力,隨後文化村協會開啟了一連串的長輩照顧、社區巡守隊、社區導覽服務等計畫。其中,寶藏巖聚落的「耕種」與「共食」是居民維繫重要社會關係的活動,昔日聚落中仍有社區電影院時,居民們常齊聚共食,後來逐漸演變為每月「一家一菜」活動,現在寶村柑仔店品都可以品嘗到這些家常菜,居民也可在店裡販售自己的手作家鄉風味,包括草仔粿、炒米粉、蘿蔔糕、茶葉蛋及酸梅湯等。希望能再現聚落舊有的生活樣貌,同時也提供聚落自主永續經營的可能。
荒地變農地,一起在藝術村種菜
寶村柑仔店前面原本有一片空地,經過長時間雜草叢生,在地居民便將荒地再利用,開始種植蔬菜、養雞,同時也開放外人加入種菜的行列,這樣就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了解農田生態。近年來聚落還舉辦了許多惜食減碳、食農教育、在地生活體驗等活動,都是為了能跟大家分享這座不經意中被保留下來且充滿故事的綠色寶藏,有空歡迎大家常來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