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藝交換公益
空間分享計畫(Space Share, Taipei)自2012年起推動,一開始扮演倡議的角色,透過論壇、座談會了解社會共識程度,後來透過類似仲介角色的方式去媒合供給者、需求者雙方之間的空間。由於臺灣當前社會文化對於分享的內涵仍十分陌生,導致需求社群往往大於供給社群,或者需求社群進駐分享空間後也不知該如何進一步對周邊環境提供公共回饋。
本堂【空間分享計畫×社區營造】系列課程,希望傳遞當前關於「空間分享」實踐的知識經驗。透過分組演練過程消化知識,達到後續應用之目的,期望學員從學習者化身為倡議者,扭轉當前台灣社會對「 空間分享」之內涵。
一開始由原典創思的莊美智老師先用幾張租屋網站上的價格,引發學員思考民眾對於居住的問題,除了現行市場上的選擇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公共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便是其中一個不一樣的選擇。具備實驗性質的青年住宅,除了讓青年提案,透過評選機制入住公宅外,也讓這群人可以成為凝聚社區的種子住戶。
「有時候,你缺的是一雙手」莊老師用一雙手的比喻,帶出更深層的期望,期望藉由創新回饋計畫來串連各式資源,讓資源能被更廣泛的利用。實際的操作方式是透過讓提案團隊彼此交流,互相激盪出可能的火花,例如有團隊想做咖啡教學,有團隊喜歡植物染,因此有了用咖啡渣染布的活動,取名為「啡染布可」。莊老師也提到,雖然有不少組別是獨立提案,但在過程中也可能因為場地、物資等資源的分享,會受到他人的協助。
而此計畫的精神,似乎也呼應了時下流行的「斜槓青年」,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入住了公共住宅,除了有住戶的角色外,也身兼「回饋者」的角色,甚至在未來擔負著「種子住戶」的角色。此一實驗性質的計畫,不僅讓以往身份的界線變得模糊,也讓我們發現社區、公共住宅更多的可能性!
接著,小柴屋的陳妍伶老師則是分享她以自學媽媽的角色進入小柴屋的故事,原為治安死角的廢墟,在區居民的認養下,發展出能夠呈現舊時柴寮仔街區木材產業的特色空間。但她也誠實地提到,其實能長久留下來的都是在地人,雖然平日繁忙,但她認為一周撥出一晚時間到小柴屋是相當必要的,因為一個空間要持續有人維護才能順利營運。而她也結合自學媽媽的身份,帶領孩子探索社區新奇的事物,在漸漸長大後,小柴屋也成為孩子印象中充滿歡樂的遊憩空間。
最後,是邀請到綠點點點點社區工作團隊的黃芳惠老師,分享她與『手天品烘培坊』合作的故事。原本是協助居民代購的社區食坊,販售令人安心的天然烘培產品。之後參與了社區街角設計工作坊的活動,成為社區友善店家,它將自家的小前院,打造成為社區居民的聚集空間。老師也提及,在這場社區改造行動中,有社群、在地居民及專業者一起努力,而執行團隊則扮演行動起始者的角色,讓消費者也能一起參與進來。
修課學員不乏年輕學生,在整體的工作分配上,能產生分工合作的效果。
然而,也可以看見年長者學員,雖不擅長電腦等操作,但在實地去走訪、與民眾互動等過程,能適當提出社會觀察與建議,具有互補效果。
修課學員中,有許多是跟都市更新、不動產等背景有關的人才,然而因為課程的設計整合性高,可讓原本專注於特定專業的學員,有機會重新認識都市議題和案例,讓不一樣的思維可以被激盪產生。
- 文字 | 郁琦
- 攝影 | 林輝順 (KEN)
- 編輯 | 陳洋、Ken Lin
- 本文授權轉載自《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